桂林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6 16:58:3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 风景游览城市,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从 远古时期甑皮岩人创造的“洞穴”文明 到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不论翻开历 史的哪一页都能发现桂林历史文化的 魅力,在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桂林 民俗可谓是桂林历史文化的“活化 石”,它以其独特的风俗活动,流传久 远的民间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的民间 艺术,以及其与百越文化、楚文化、中 原文化相互交融的关系,成为桂林历 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观桂 林民俗,能从中感受到她的独特之处。

一、令人亲近,扎根于山水文化的

民俗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桂林民俗以其鲜明的山水文化特点,谱写一个“民俗圈”。桂林山水孕育 了桂林人,也孕育了桂林民俗。在“桂林山水甲天下”盛名之下生活的桂林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形成的 民间节日习俗早已和山水融在了一起。唐朝诗人宋之问在《桂州三 月三日》一诗中给我们留下了唐时桂林人三月三日在漓江帐饮的 风俗:“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

  1100年前古人莫休 符写下了《桂林风土记》,其中所载的山水风物传说就有《欧阳都护 冢》、《延龄寺圣像》等。在桂林大量的民间传说中,山水传说最为人 称道,来桂林游览的人都会受到桂林山水传说的熏陶。历史悠久的 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中也有许多对山水进行描绘的作品,如《桂林 八景谣》:“奇峰美景月牙山,回头相望七星岩。眼观花桥人来往,河 水滔滔如戏滩。木龙腾云空飞过,渔翁直钓伏波潭。独秀紫金王城 坐,老君洞内炉炼丹。”

  山水传说作为山水文化的一部份已成为桂林旅游文化的一个 基本要素,这些山水传说以朴素的文字述说了象山、穿山、九马画 山的来历,同时也赋予自然景观以人文价值。如伏波将军一箭穿三 山的传说,生动的情节将我们民族英勇无畏、气壮山河的气慨跃然 “景”上。八月十五中秋节登山赏月、夜游漓江赏月、清明时节的尧 山踏青、七月半的水边祭祖、资源的“七月半河灯节”、阳朔的“渔火 节”等都鲜明生动地记载了桂林人在山水间的民俗活动,透过这些 民俗事象,我们不难发现桂林人的民俗活动总是与山水联系在一 起,这些民俗活动的文化意味也变得与美丽的山水一样令人亲近。

二、质朴浑厚,生动展现壮族古俗的民俗

  地处岭南的桂林,最初的文化源流是壮族古俗。

  桂林民俗与壮族古俗渊源很深,从遗留的民俗事象来看,年代 相当久远。漫长的岁月,使桂林民俗在百越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出 质朴浑厚的民俗文化特质。桂林临桂一带的村民过去在立春交节时分,要带上香、鞭炮和祭品到田头祈求田公公赐予丰收。这种具 有农耕文化特点的生产习俗表现为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与壮族 地区的迎春习俗有相同之处。桂林属多雷区,与壮族先民敬奉雷神 一样,桂林至今仍有崇拜雷神的原始崇拜遗俗。

  如每年正月初一后 的响雷或立春后的响雷桂林人将之称为新雷,新雷一响,人们便鸣 鞭炮迎接新雷,与此同时,又是拍床板赶虫炙,拍身体驱病魔,拍口 袋拍米缸,希望雷神能带来钱财,带来安康。在人们的心目中,雷神 能行云布雨,又能诛逆除奸,分辨善恶,多劈不义之人。在桂林傩舞 《雷神》贺神歌就这样唱到:雷王“布雨行云助太平,滋培万物育群 生”,“诛恶安民是神明”,雷神的面具也淋漓尽致地外化了他的形 象:凶神恶煞、威风凛凛。在灵川一带的跳神“雷王”贺歌也这样唱 道“天边打鼓四边知,惊动凡间世上人,神是中天雷祖帝,三十六部 众雷神。

  春季雷鸣作大雨,夏季雷鸣大天晴,有风有雨民安乐,无风 无雨便愁人”。人们通过傩仪活动把自己对雷神的信仰寄托在跳神 的一招一式之中,以期年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人生礼仪方面, 早在甑皮岩人中就形成了它的习俗。从发掘出的甑皮岩遗址中,可 以看出许多尸骨上都撒有赤铁矿红色粉末,这些粉末并直接撒在 头骨和盆骨上,在原始人的意识中,鲜血代表生命,人虽死了,而他 的灵魂仍在,所以撒上红色的赤铁矿粉就是代表死者仍然有生命, 这一习俗在今天已化为在死者的棺材或坟头滴公鸡血,这种葬俗 包含有对死者寄予希望,希望死者在阴间保佑活着的家人。

  阳朔白 沙镇的“六廿三”试新节的民俗活动中,抢炮原来是当地壮族的一 个求子祈福的活动,本世纪初外埠商人给这个节日注入了新活力, 使之成为促进白沙镇商业贸易的一个契机,近一个世纪过后,阳朔 白沙镇的商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四乡八邻之最。现在每年端午节就 有“药市”,人们上山采些草药,如痱子草、紫苏、菖蒲、艾叶、大风 叶、大黄叶等草药到市场卖,形成了特有的“节令”药市。这个端午 药市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抗争,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这种特殊的风 俗不仅桂林可见,在壮族地区也很盛行。桂林城附近,过去有不少 壮族村落,明朝诗人解缙有一首诗,名叫《桂林大圩》:“大圩江上芦 田寺,百尺清潭万竹围。柳店积薪晨爨后,壮人苳叶裹盐归。”

  可见当时桂林也是壮族的居住区,桂林民俗与壮族风俗自然融合的 情形在历史上早已形成。在人生礼仪中,孩子生下来满月后要母亲 抱着去圩场买葱、蒜、芹菜等祝愿孩子长大聪明勤快,在回家的路 上或河边,要捡一块石头给孩子壮胆,这颗石头要放在孩子的枕 边,有些人家将石头一直留到成年礼,让孩子带着这象征着胆大的 石头走出“花园”门。石头作“胆”这一历史久远的民俗包孕着许多 文化内涵,它源于自然崇拜,在甑皮岩人的葬俗中死者旁就放有 “石头”。从以上可见壮族古俗是桂林民俗文化的古源之一,这些历 史遗留下来的民俗事象为我们展现了百越文化的质朴和古老。

三、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的民俗文化风采

  由于桂林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较早就得到了开发,成为重要 的交通枢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现了全国统一,进而发兵50 万进攻百越。为了解决粮草的运输问题,开凿了兴安灵渠,沟通湘 江与滴江的水路交通,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灵渠的开凿, 不仅解决了统一百越的军粮运输问题,同时又为南北的交流、为中 原与百越地区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他在公元前214年统一岭 南后,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并且“以谪徙民,与越杂处”。

  因此, 当时地处桂林郡北部的桂林也迁入了不少中原移民,他们的迁入 带来了中原文化,并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与当地的骆越文化相融 合,形成了有桂林特色的桂林民俗文化。唐朝诗人张籍在《送严大 夫之桂林》一诗中真实地描写了当时中原文人到桂林后对当地风 俗的感受:“听歌难辨曲,风俗自相谙”。这说明当时进入广西的文人雅士虽深感广西“殊服异音不可亲”,但从接触到的音乐、歌谣及 风土人情中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自然生发的认同感,正 好说明了桂林民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某种内在联系。在三国时期, 桂林又隶属楚地,楚风渐入,楚地尚巫的风俗又与当地的习俗相濡 染,使桂林的地方风俗既有地方性又有融合性,桂林民俗的这种兼 容并蓄的风范,是桂林民俗文化的第三个特质。

  楚文化对桂林的影响之深可从民俗事象去寻觅。《临桂县志》 (光绪三十一年重刊本)记载桂林古有“笃信阴阳,尚巫卜”之俗,明 朝诗人曹学仓《桂林风谣诗》就有当地“风俗传鸡卜,春秋祀马人” 的记载。桂林节日民俗中的二月二日龙抬头,龙舟下水等民俗活动 中仍以公鸡作为祭祀,以鸡为“吉”保佑人人康寿。就连孕妇临盆时 的一首儿歌也反映出人们的这种祈愿鸡给母子带来平安的心理: “肚子痛,毛毛拱,快点烧水杀鸡公。”这些巫文化色彩在祖先崇拜、 神祀崇拜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在乡间桂林跳神的民俗活动还大愿中,人们的祈福求安、驱魔逐疫的愿望都在跳神还愿这一酬神娱神 活动中得到寄托。还大愿活动在乡间是一个比较大型的民俗活动, 它每三年举行一次,分村子举行,因村与村之间原有间隔,所以年 年十月都能听见鼓声箫声。这种活动当时在桂林非常盛行,宋代诗 人陶弼的诗《二妃庙》中就有所描写:“楚民无水旱,箫鼓谢神禧。” 二妃庙在全州县南,三国时桂林属楚地,所以将这一带的人称之为 楚民。这种跳神活动在乡间舞台上始终充当了娱神娱人的角色,传 播着祖先崇拜的信仰。

  对神,人们十分敬畏,但又不想失去自己的 自尊,于是戴上面具,集人、神、巫、鬼于一身,在跳神的箫鼓声中表 现神的业绩,同时观者又感到肃穆,沉浸于祖先开天辟地的氛围之 中。跳神者被称之为“鬼师”,他除跳神外,还被视作能驱鬼逐疫的 人,他戴上面具,集人、神、鬼、巫于一身,沟通阴阳天地,无所不能。 民俗是社会群体之本能、本色的一种生活化的外现,通过这种外 现,人们找出与其它文化的联系,从而领略其文化底蕴。
也正是桂林这种民俗生活化的外现,使我们看到了它与中原 文化的相互融合。

  翻开历史,我们知道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中原移民 迁入桂林。民族学告诉我们,在民族迁徙融合过程中,人们必然会 带着过去形成的语言、习俗和口头创作,带着生活中的一些共同感 受到新的居住地。在桂林的山水传说中,有一则秦始皇赶山鞭传 说,秦始皇赶山鞭传说在全国各地流布极广,它从山东到桂林,其 流传变异过程本身就是中原文化与桂林民间口头创作的融合,流 传于冀南的《秦始皇的传说》,山东招远县的《龙女盗神鞭传说》都 有秦始皇赶山鞭的情节,而北方的这类传说为众人解脱苦难的多 是神仙形象,桂林的同类传说中,由于流传时间稍晚则出现了观音 菩萨的形象。

  就其主题来说,揭露秦始皇的暴戾,同情人民的苦难 则都是相同的。在流传中不断地加强了它的思想深度,在环境描写 方面则根据地方特点加以改造,增强了可信性,这个传说从中原到 桂林体现了中原文化对桂林文化的影响。它是历史的产物,又伴随 着历史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成为我们研究中原文化与桂林历史文 化相互渗透的活材料。同样在桂林大河乡独具风格的“庆中秋民俗 活动”中,我们也能找到中原文化在桂林的流传轨迹。庆中秋民俗 活动是桂林市郊大河乡上窑村星华村举办的民俗活动。

  这一活动 主要是祭祀武则天。据星华村的村民说,他们的祖先是宋朝从山西 迁来的,直至现在,他们练习傩舞古乐时,也要到当年的跳神处一 一祖屋去练习,在他们中间流传着一个庆中秋民俗活动由来的传 说。传说当年他们的祖先从山西迁到桂林后,桂林龙舟赛非常热 闹,他们也参加比赛,划龙舟赛竞争激烈,遇到不和常常会发生械 斗,村与村结下怨恨,村里的人为此坐立不安,他们的心思被神人 知道了,他扮成当年在山西时跳神的鬼师来到村里,让村民继续过 去在山西举行的迎神赛社活动,从此每年中秋节村里举行庆中秋会,活动祭祀的主神为武则天,此外还有岭南的本地神广福王等。 每年八月十五一到,人们便从祖屋请出武则天的座像,然后抬着武 则天的神像游村,不管到哪家哪户都唱《唐朝国母帝娘》,歌中唱出 了武则天的身世、功绩,唱罢,户主往座像敬香,待每户拜过便把座 像放回祠堂然后开始跳神、请神、祭神、送神等活动。整个活动保持 了山西迎神赛社风格,把祭祀仪式、娱神娱人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这个酬神娱人的活动在星华村的发生与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告 诉我们,桂林傩舞之所以宋时就能名闻京师,是其生存机制得益于 中国古代文化南北冲突交流融合的结果。从以上看,桂林民俗文化 既不是封闭性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扎根本土、善于吸收、兼容 并蓄的风范表现出自己的特质。这种特质又较好地促进了当地的 经济发展。现在作为旅游名城的桂林,民俗文化已成为丰富桂林旅 游文化的人文资源。
今天我们对桂林民俗进行搜集研究、开发利用,就要把其放在 经济文化政治背景中进行梳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使桂林民俗 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焕发出新的光彩。

桂林论坛,为桂林人提供相关资讯的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广西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广西论坛 ( 桂ICP备17012448号-6 )|Sitemap

GMT+8, 2024-9-27 15:19 , Processed in 0.67786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广西iso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