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地区壮族的传统节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31 17:25:2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壮族民间,节日繁多。每年除夏历十一月份外,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日。其中普遍流行的较大节日有春节、元宵节、蚂柺节、二月社、三月三、牛魂节、端午节、六月六、 七月七、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送灶”节、 除夕等。其中民族色彩最浓的是春节、蚂柺节、三月三、牛魂节和中元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亲 友互访,同享天伦之乐,與商一年大计的最好时机,壮人称 之为“年节”。从上年的除夕开始,一直延续到当年的元宵 过后一天,属于春节期间,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峰。 是时,人们用提前备好的“年猪”、“年鸡”、“年米”、 “年酒”以及各式“年货”,制成丰盛的筵席辞旧岁,迎新 春。席上珍馐隹酿,能有尽有。而作为民族传统名菜之扣 肉、全鱼、白切鸡、豆腐圆则是一般壮家“过年”所必备。 扣肉以带皮“五花”猪肉为原料,花心芋头为配料。五花肉 大块煮熟,皮面用酱油、食糖着色,过油锅,冷却斩件,夹 以油爆芋头片,加食盐、腐乳等佐料,皮朝底肉朝上整齐排 列装盘,文火蒸至酥烂后,另盘倒“扣”为肉下皮上,呈古 陶色,俗称“红扣”。过年食之,象征“开年红”,主吉庆; 全鱼烹法不一,但要“全”。“全”者“齐全”,“鱼”取 “余”意。全鱼象征柴米油盐,财禄布帛样样“全余”;白 切鸡者,“百”鸡也。开年上席,象征禽畜盈厩,百业俱 兴;豆腐圆,甩水豆腐包上肉焰,捏成圆形,油煎至熟即 成。圆形表示阖家团圆,同放一种馅表示“同心”(齐“心”), 象征齐心和睦。

  壮族有“守岁”习俗。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通宵达旦, 灯火齐明。人们聚众“讲古”,俟午夜一过,即抢先放“炮”,谁家炮竹先响,谁家就抢到“头福”。炉灶中大火不断,灶上或蒸年糕,或煮年粽,或炒米花,或做糍粑。年夜煮粽, 是河池地区南部和西南部的壮族风情。壮家年粽以上乘大糯 米为主料,粽心包以绿豆、板栗、花生、猪肉等配料。粽身 大小^各地不一,随俗而定。旧时有的地方曾兴“三升粽” 或“半斗粽”,即一只粽子用米三升或五升。如此大粽,非用 一个晚上功夫烹之不能熟,故可借此以助除夕守岁之兴味。年粽煮成后,按规矩要摆上供桌祭祀祖先,直至元宵节烧过 最后一道纸钱后才破粽分享,此俗已不时兴。过去在一些地 方,包年粽成为考家庭妇女手艺的一种“试题”,粽形要求 四角均称,中部隆起成峰,要个个一模一样。新媳妇头一年 能把年粽包好,则被看成“巧妇”而倍受敬重和赞誉,反之,则被视为“拙妇”而另眼看待。壮家年粽有黑白两种。黑粽是用糯谷禾穣烧成炭烬掺入糯米舂拌染色,簸去多余炭 灰即成“黑米”,以之包粽,芳香可口,久置不易变质变 味,乃是壮家春节中独具地方民族风味的美食之一。

  壮族昔有年三十晚不过门为客之俗,认为三十晚上作客 是“讨食”,是丐者所为,是“破落”孤苦之相。大年初一 早起,人们盛装打扮,竞相登门拜年,互道吉庆。学龄儿童, 要执卷焚香,跪拜“师”位神前,专心诵读,以祈日后多得 神助,学业长进;男女青年要趁早起床,抢先挑回一担新 水,以祈日后勤谨聪慧。初一早上不茹荤腥,以糖水饧圆为餐,并将少许汤圆祭供祖宗和果神。祭祖者敬奉祖先;祭果 神是祈冀当年果物丰收。年初一过后,壮家进入请“年酒” 高潮,远亲近邻相聚欢宴,热情洋溢,体现壮族好客之风。 已婚妇女,则偕同夫婿子女,带上礼品归省“探岳”,到处呈现欢乐景象。

  春节期间,壮族民间传统文娱活动亦不乏内容,诸如舞 龙、舞狮、斗鸡、打铜鼓、唱采茶、演土戏、扁担舞、山歌 会等等,形式生动活泼,寓意妙趣横生。建国以来,各地还新兴球类、田径、灯谜、棋艺等项目比赛,更能増添节日气氛,使男女老少,其乐融融。

  蚂柺节又叫“蛙婆节”,是东兰、凤山、南丹、天峨 一带壮族特有的民族传统节日。源于古代的图腾崇拜,至今 仍在盛行。时在每年老历正月至二月之间,以村寨为单位, 在一个德高望重的男子主持下,由青年们到田地里掀石头, 揭土块,找来一只越冬蚂柺。因为冬天蚂柺消声匿迹,休伏深窟,不易发现,故被首先找到的那只,便被尊为“蛙王” 或“蛙婆”,最先发现“蛙王”者被看成最高超、最光荣、 最幸运、最有福份的人而深受人们羡慕、尊崇和赞誉。“蛙婆” 一现世,全屯遂锣鼓宣天,欢声四起。人们对着“蛙 婆”烧香瞌头,虔诚膜拜,前呼后拥,抬回村寨。“蛙婆” 被抬进哪一家,那一家便被认为呈祥吉利,人寿业兴。人们 纷纷汇集拢来,争相道贺。并打着铜鼓,唱“妈蜗歌”,跳 “蚂柺舞”,然后为“蛙王”举行葬仪。在“蛙王墓”前竖 一杆旗,周围插上若干面画着龙凤图案的小旗。过一定时 间,翻看“蛙王”身上的颜色,据说可推测当年年成的丰 欠。“蚂柺节”之夜,男女青年聚会交友,纵歌传情,通宵 达旦,极尽欢娱。

  三月三是壮族民间广泛流行的传统节日。届时,人们 用黄姜、黄花、执叶、红兰草之类的芳香植物为染料,把糯 米浸染着色,蒸成色鲜气香味美的五色糯饭祭祀祖先,然后取食。男女青年则穿上节日盛装,带上五色糯饭和彩色熟蛋 去赶歌圩。壮族歌圩既是人们显耀才华,比试歌喉的盛会, 又是未婚青年聚众交友,谈情相亲的社交场所。逢年过节都 有,尤以三月三和八月十五为盛。三月三歌圩为“春歌”, 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次歌圩。有的地方,如东兰、凤山、巴. 马县城和大化瑶族自治县的都阳、羌圩、岩滩一带,每年三. 月三,必聚集数千甚至上万人,连唱三天三夜,歌声不断。 歌场上男女对唱,不用歌本,即景生情,情激意兴,意浓歌 起,随口成句。谁要是词穷歌尽,就要败阵示弱,扫兴而 归。女方若“输”给男方,便心悦诚服,仰慕对方。如被男 方看中,则从歌友变为情侣。故三月三歌于对男女青年有着 巨大的魔力,足以令人神往。为了追求称心如意的歌友作为 终身伴侣,青年们常常在三月三到来之前,就要向老歌手们: 拜师讨教,或请“师傅”临场指导。而经验丰富的老“歌 星”得以重返“沙场”,大显身手,自然乐于传帮带。因此 “三月三”并非局限于男女青年谈情说爱,而实际上成为广 泛意义上的壮族传统歌节。

  牛王节又称“牛魂节”或“开秧节”。流行于水稻地 区,是壮族民间一个象征性强、民族色彩浓厚的传统节日。时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按农事时令,四月初正值春插大 忙,耕牛役使量最重,最辛苦的季节。人们为表示爱牛如子 之心,便约定俗成,四月初八停止用牛,让其歇息一天。有的地方旧俗,还举行为牛“招魂”的宗教活动仪式。之后, 用鲜草包裹少许黑糯饭喂牛,以示慰恤和关心。此举虽属象 征性行动,却充分体现了壮族农民保护耕牛的传统美德,不. 无现实意义。

  端午节是一个纪念性节日,据传专为追念楚人屈原而 设。过法与汉族无异。除包粽子祭祖和供奉屈原外,旧时一 些地方还兴喝雄磺菖蒲酒,并把雄磺和菖蒲捣碎撒在屋内 外,或将“龙骨剌”悬于门首。据说这样可以驱魔避邪,能 访蛇虫入屋伤人。有的地方食黄花糯饭,以镇蝉鸣。认为蝉 鸡会使人疲劳困倦,甚至“发痧”,吃了黄花饭,可防此 患。有的地方用“狗屁藤”掺入糯饭中捣成粑粑食用,说可 抗百病。不少地方还有“端午日百草成药”之说,每临是 曰,人们采来各种野草,煎汤浴沐,据说可防杂疾传染。此 俗仍在时兴。

  中元节亦称“鬼节”或“月半节”,是壮族人祭祀祖 先和布施“野鬼”的重大节日,其规模仅次于春节。整个祭 祀过程从老历七月初七开始,七月十四进入高潮,七月十六 结束。七月初七早上,人们即到郊野岔路烧香设供,拜接祖 宗神灵归家。十四日便杀猪屠牛,劏鸡宰鸭,用隆重的仪式 大祭列祖列宗。是日,各家神台上明烛高照,香烟袅袅,一 派馥郁堂皇;供桌上三牲果品,美酒佳粽,一片虔诚孝心。 人们还用特制的供纸裁成“纸衣”,供奉祖宗“防寒保暖”。 在大祭家鬼的同时,人们还对各种原因不得入祖归宗的“野 鬼”恻隐怜吝,用些香火粥饭到三岔路口赈济抚恤,慰其阴 魂,以免其“饥寒”而扰乱人们安居乐业。七月十六日焚化 纸钱,送别各路鬼神,表示祭祀活动至此告终。


分享与传播河池历史,让河池人更了解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广西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广西论坛 ( 桂ICP备17012448号-6 )|Sitemap

GMT+8, 2024-9-27 12:25 , Processed in 0.4327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广西iso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