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历史 发表于 2024-7-27 15:58:34

北海建置史:先有南历 后有北海


北海市发展到今天不但是地级市,而且是我国沿海开放的 十四个城市之一。位于北海市南端的南澫村,几百年来,其地位几乎没有变动过,直到现在还是村级建制。但每当谈到北海 与南澫的历史时,南澫人很自豪地说:“先有南澫,后有北 海。” “先有南澫街,后有北海村。”

“北海的名字是南澫人叫出来的。”南澫人的自豪不但有史料记载,流传的口碑,还有历史遗址遗物佐证。

从考古的角度来看,南澫村的形成是由于该村南面有一个 直径约1. 5公里的半圆形港湾(今称南澫港),此港湾是浅海作 业和停泊小船艇的理想之地。加上岸上淡水资源丰富,适宜农 业耕种,很适合外地从事渔农业移民所需的生存条件。约在明 末南澫开始有人居住。冠头岭上遗存的一些明墓(其特征为墓碑 的顶端是圆角)便是最有力的佐证。

据南衍人的世代传说,最早 到南澫定居的为张姓和薛姓两户人家,虽不知其籍贯,但南澫 人把这两户人家看成是南澫村的先祖。早在明朝初年,合浦为 防倭的需要,在沿岸设八寨,今北海、高德、地角和南澫一带 属古里寨(八寨之一)管辖以后,南澫的村民把古里寨作为南澫 最初的村名,他们则是这个村子最早的先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到古里寨谋生和定居的人逐渐增多, 南澫人感到继续用古里寨作为南澫的村名已不合适,于是由一 些有文化的长者重起村名,他们根据南澫地处古里寨小半岛南 端的港湾前面是一片大水(大海),故把村名古里寨更名为南澫。 “澫”为“澫”的简写,《康熙字典》(编于1716年)解释为“漫”字,意为“大水也”。从此,南澫作为村名一直沿用至今,从南 沩村名,也可看出该村年代的久远。

1974年,在南澫武帝庙正前方的港内,一艘已修好的渔船 搁浅。人们在船底挖沙沟(待潮涨时船能驶出海)时,发现此沙 滩下埋藏着大量的珍珠贝壳。当时有人收购,南澫村几乎每家 每户都去挖掘,估计共有10多万斤。说明南澫历史上曾盛产珍珠。据史料记载,冠头岭外有一珠池(产珠的某一处海域)。南 沥村的老人说,明代官方采珠在白龙,民间采珠在南澫。在南澫海滩发现的大量珠贝,是这一说法的有力佐证。

南澫开埠以后,广东沿海各地来的渔船日益增多,港湾南 端的岸边逐渐建有三条商业小街,当时的街叫埠(南澫人叫“步”,意为靠近水的地方;能停船的码头),分为上埠、中埼和 下埠,每垾只有百多米长,其中中埠最为繁华,有米铺、杂货 铺、各种熟食摊、赌馆和烟馆。各埠都有一些较有影响的大铺号和老板。如上埠有黄裕丰、李才修、蔡廷翰、梁义兴;中埠 有詹成利、韩兴利、詹泗兴;下埠有卜宗礼、龙裕兴等。这些商号或老板,大多为渔船“放船头”,生意非常兴旺。当南澫埠 兴旺时,北海村才逐渐形成,故南澫人说,先有南澫街,后有北海村。

北海港位于南澫的北面,300多年前,南澫村的渔船经常 驶到今北海港避风或捕鱼。当时北海港还没有名称,渔民把今 北海港一带的海域叫“北面海”,久而久之,“北面海”被简称 为“北海”。以后,“北海”便成为今北海港和北海市区的名 字。所以南澫人说,“北海”的名字是南澫人叫出来的。

尽管南澫历经近400年的沧桑,现在还是一个小村子,可在北海的历史上,南澫村的形成不但先于北海,而且其先辈又 是古里寨设立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最早的先民,为北海日后的形成、幵发和发展,起着开山祖的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海建置史:先有南历 后有北海